世界腸道健康日|追查結直腸癌“元兇”,破譯人體健康密碼
今年5月29日是第十八個“世界腸道健康日”,自2005年起,世界胃腸病學組織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“世界腸道健康日”,旨在提醒人們要注意身體發出的警示,注意腸道健康。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,對于健康而言至關重要。研究表明,當腸道老化、腸內菌群失衡時,包括動脈硬化、老年癡呆、惡性腫瘤在內的幾乎所有成人病的發生率會大幅上升,導致身體機能急速退化,健康指數迅速降低。
然而我國民眾腸道健康現狀令人堪憂,在約占全球17%的人口下,我國結直腸癌患者占比竟高達全球的31%。而且就在短短的30年間,我國現存的結直腸癌患者人數已遠超美國,位居全球第一,所以關注腸道健康已刻不容緩。時逢世界腸道健康日之際,讓我們以科學的眼光去窺探它的真面目,捍衛我們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健康。
中國結直腸癌患者占全球31%
01追查“元兇”
目前結直腸癌的病因尚未明確,但經大量的研究證據表明,結直腸癌的形成和發展與遺傳、生活方式、生活環境等因素都有關系。
1.約有10%~15%的腫瘤患者都跟遺傳相關,結直腸癌相比其他腫瘤,遺傳因素更加突出,一類是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,另一類是息肉病性結直腸癌綜合征;
2.結直腸癌早期大多沒有明顯癥狀,即使出現大便出血、大便習慣發生改變、腹脹痛等現象,往往以為是內痔出血、直腸炎癥等常見疾病,極易被忽視,以致耽誤最佳治療時間;
3.大量進食高油高脂、腌制食物以及紅肉和加工肉類,可能導致腸道黏膜受損、增加“腸道息肉”風險,繼而引發腸道慢性炎癥乃至癌變;
4.肥胖和超重會增加發病風險,尤其腹型肥胖的患病概率是正常人1.5~2倍;
5.吸煙飲酒、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習慣,也會引起腸道對致癌物質以及有害物質的吸收,致使癌細胞產生。
02預防支妙招
由于癌癥病變是一個逐漸加重的過程,不論從癌癥治療效果上,還是治療費用上來講,預防大于治療是堅持不變的基本準則。特別是結直腸癌發展期緩慢,可長達10年左右,被稱為“傻子癌”,最適合預防和治療。一般而言,結直腸癌早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高達90%,基本上已經達到治愈效果,而晚期階段則僅有10%左右;同時,晚期治療費用遠遠大于早期病變的治療費用。鑒于結直腸癌癌前病變強大的隱匿性和漫長的發展期,以及相比腫瘤標志物、基因檢測等常規手段的局限性,腸鏡作為結直腸癌篩查和診斷的“標準”,則成為不二之選。
奧林巴斯消化內鏡
做檢查時,腸鏡可通過肛門進入腸道,直觀、完整、清晰地將整個腸道內部觀察清楚,并對可疑部位可拍照、錄像以及采取組織做病理檢查等,進一步辨別和診斷。尤其隨著腸鏡技術的迭代發展,結直腸癌的發現率也在不斷提高。比如,內鏡企業奧林巴斯推出的NBI窄帶光成像技術,通過光的三原色中窄帶光容易被血液所吸收的特點,使得早期病變的變化特征在窄帶光譜的照射下愈發明顯,微小病灶無處可逃。不僅如此,奧林巴斯還將智能彎曲技術、可變硬度技術運用到鏡體上,將柔軟度大大升級,在更加深入細致檢查的同時,給患者帶來舒適的診療體驗。若是患者害怕疼痛,還可選擇無痛結腸鏡,在麻醉作用下,“睡一覺”就檢查完畢了,幾乎沒有不適感。
腸鏡檢查流程
奧林巴斯NBI窄帶光成像技術
03暖心小貼士
●每個人都必須做腸鏡嗎?一般建議40歲以上人群,主動接受腸鏡檢查,因為研究表明40歲后結直腸癌發明率明顯上升,且年齡越高患癌風險越高;但由于現代生活環境致使結直腸癌發病趨勢越發年輕化,尤其身有多種致病因素的高危人群,應根據自身情況,適時地提前腸鏡檢查時間。
●聽說腸鏡檢查過程難以忍受,需要每年都做嗎?現在的腸鏡產品經過技術迭代,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優化,檢查過程很“溫和”,常人都能承受;而且只要首次檢查沒有發現異常,便可在5年之后再進行復查。
●疫情之下,如何呵護腸道健康,預防結直腸癌等消化道疾病呢?當下新冠疫情反反復復,居家辦公、居家生活成為常態,人們在情緒、作息規律、飲食運動等方面多受影響,波及腸道健康。更得需要一日三餐,注意蔬菜和水果的攝入,多吃芋頭、土豆、番薯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,促進排便,以減少宿便的滯留。同時,因地制宜,多做運動,加速腸道蠕動,減輕腸道負擔,防止腸道老化。此外,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,避免熬夜和睡眠不足,加重腸道負擔;放松心情,管理情緒,減輕焦躁、壓抑等不良情緒帶給腸道的壓力。一旦出現消化不良、大便秘結等不適癥狀,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。
結直腸癌真正可怕之處是疏于預防。在現今生活節奏的加快下,腸道亞健康人群越來越多,我們要盡早樹立“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”的早篩意識,在日常生活中力爭做“行動派”,切實落實腸鏡篩查,積極改變生活習慣,堅持適度運動,注意飲食控制,做好腸道呵護,收獲健康體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