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,一年有超過400萬人患癌。2022年2月,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發布了最新的中國癌癥報告《2016年中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》(癌癥數據統計通常會延遲3到5年)。報告顯示,2016年我國癌癥總新發病例達4064000,在老齡化社會的加劇下,癌癥負擔將進一步加重。4月15日~21日是第28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,今年圍繞“癌癥防治 早早行動”的主題,積極倡導每個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,正確認識癌癥、“早行動”防控癌癥,樹立癌癥三級預防理念等。然而,對于癌癥,很多人會聯想到痛苦、死亡,加上網絡上各種謠言,更加深了人們對它的恐懼?,F在讓我們一探謠言背后的真相,用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癌癥、防治癌癥,更好地為自己健康負責。
01得了癌癥會有明顯的癥狀
人們對癌癥的恐懼很大原因與癌癥患者的痛苦有關,比如身體持續性的疼痛、出血、快速消瘦等,導致很多人都以為得了癌癥就有明顯的癥狀。但并非所有的癌癥都如此,消化道腫瘤早期往往“悄無聲息”。由于消化道結構的特點,很多消化道癌癥病人在早期毫無察覺,然而一經發現就是中晚期。這時,不僅手術創傷更大、治療費用增加,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比于癌癥早期也大幅降低。
以胃癌為例,早期病變出現時,能夠及時發現并進行內鏡下治療,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90%以上,如果到了進展期5年生存率卻僅有30%左右。因此,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增強消化道癌癥篩查意識,落實“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”的“三早”預防理念,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期。
02常規體檢預防癌癥
我國民眾往往認為,每年做一次體檢就“萬事大吉”,等癌癥出現為時已晚。一般而言,常規體檢的檢查項目比較基礎,主要用于發現普通疾病,比如肥胖、脂肪肝、糖尿病等,并不能代表全身的健康狀況。相比之下,防癌體檢是專項病種篩查,重在早期發現腫瘤,包括體格檢查、抽血化驗、影像學檢查、內鏡檢查、細胞學檢查五個方面,更加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。
內鏡檢查作為消化道腫瘤診治的金標準,對于提高早期胃癌、食管癌、結直腸癌等發現率具有重要意義。近年來在技術的更新迭代下,發現早期腫瘤的水平越來越高。比如各大醫院廣泛采用的奧林巴斯內鏡,就擁有NBI窄帶光成像技術,可使早期癌癥的變化特征在窄帶光譜的照射下更加明顯,為及時發現早期癌癥提供了很大的便利;其新推出的EC內鏡更是擁有520倍的光學放大作用,實現了細胞水平的在體觀察,將診斷精準度再次升級,開拓了內鏡診斷的全新視野。
奧林巴斯EC內鏡
03得了癌癥必須開刀
在“中國式癌癥觀念”下,我們習慣于選擇開刀切除的方式治療癌癥。對于絕大多數癌癥來說,手術是相對有效的治療手段,也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之一。但隨著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,微創技術正在運用于許多癌癥的治療中。特別是內鏡治療技術,在內鏡下直接窺視或在熒屏的顯示下,借助診療附件可以完成去除息肉、內鏡下粘膜剝離術(ESD)等微創診斷與微創治療,具有創傷小、痛苦少、恢復快、住院時間短、費用低的特點,廣泛應用于內科、外科等。
另外,還有一種典型的微創技術稱為腹腔鏡技術,也已廣泛應用于宮頸癌、胃癌、直腸癌等手術治療中。其中,奧林巴斯4K腹腔鏡擁有4K級別分辨率,可顯著增強神經、血管、系膜、淋巴與脂肪組織等的辨識度,為醫生提供更加清晰的手術視野,使得手術操作更加精確,從而有效幫助患者減少術中出血、保護重要神經功能,有益于保留臟器功能,提高術后生活質量。
奧林巴斯4K腹腔鏡
04腫瘤切除后就是治愈
“手術很成功,腫瘤切除的很干凈”,每當醫生這樣說時,患者會以為就沒事了,其實這也會存在誤區。毋庸置疑,手術切除獲得的組織標本對癌癥的病理診斷頗為重要,而且對早期癌癥也有著很好的治愈效果。但在醫學上而言,癌癥是一種易復發、易轉移的疾病,并且癌細胞的轉移并不僅限于晚期腫瘤,從早期開始就有少量癌細胞離開原發灶,潛伏到身體各處。而手術只能把看到的腫瘤包塊切除,無法切除還沒形成腫塊的癌細胞或轉移的微小病灶。即使其他地方通過CT、超聲等檢查未發現病灶,也仍然可能存在少量腫瘤細胞。所以說,手術后的康復期也是治愈的關鍵期,應遵醫囑繼續治療,殺滅體內殘存的癌細胞。
簡而言之,我們應該及時避免被癌癥謠言的假象所蒙騙,正確樹立“三早”理念,踐行“早行動”,從而科學預防、規范治療,方能遠離癌癥對身體健康的侵襲。